首页 > 博客首页 > 对先天太极与后天太极的理解

时事一箩筐

博客访问:104486  |  人气:0

对先天太极与后天太极的理解

  

  在师父(夏春龙)的博客中,有谈及先天太极与后天太极的内容。先引用如下:

  “太极乃道家修道证道之术,其精微神妙非笔墨所能形容。由于此问题非几篇文章所能说清,只能简单谈谈。余所学太极拳就有先天太极十三式:圆、上下、进退、开合、出入、领落、迎抵。先天太极十三式以炼体积气蓄能为主,修性复命返回先天。其练法是四梢归于丹田的逆炼对待之术,五行相克,劲的性质是向心力。后天太极十三式: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后天太极十三式以强身听劲发力致用,后发先至御敌防暴。其练法是丹田行于四梢的顺练流行之术,五行相生,劲的性质是离心力。先天太极十三式炼中和之气神藏而静,后天太极十三式用中和之气神发而动。先天和后天都自无中生有,炼后天者需要入无求有,然后以有投无。炼先天者又要以有入无,然后自无返有。两种练法动静相间方为真太极也。太极阴阳贵在变、此消彼长成一圆,循环无端往复转、动静开合法无边;净心敛神守真元、天人合一道自然,修性复命体康健,得传久练返先天。”

  师父言简意赅,提挈了主旨。在此,我依自己的理解,试着铺陈一番。

  在王宗岳祖师爷的《太极拳论》中,开篇便直达主题:“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际,阴阳之母也”。其实质上,就点明了我们现在所面对的“先天太极与后天太极”的分野:在太极产生之前是先天太极态,而当太极产生之后就进入后天太极态。而张三丰的《学太极拳须敛神聚气论》则解释的更详尽:“太极之先,本为无极鸿濛一气,混浊不分,故无极为太极之母,即万物先天之机也。”“二气分,天地判,始成太极。二气为阴阳,阴静阳动,阴息阳生。天地分清浊;清浮浊沉,清高浊卑。阴阳相交,清浊相媾,氤氲化生,始育万物。人之生世,本有一无极,先天之机是也。迨入后天,即成太极。故万物莫不有无极,亦莫不有太极也。”无极、太极、阴阳在逻辑上有着层层递归之关系。无极生太极是无中生有,是由零而一;太极生阴阳则是太极生两极,是由一而二。当然,我们这样简单去说是不甚严谨的,依旧是片面地、有局限的。如果较起真来,无极与太极也是二毕竟有无相生嘛;而阴阳是二也是一,因为“有太极必有阴阳,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互济”。如果这样纠缠下去,就会陷入“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循环论证中。那真个是“道可道,非常道”了。所以,我们都先糊涂一些好了。言归正传,有了这个“零而一,一而二”的理解,我们就回到分野的交集上来。在这一组逻辑关系中,太极就是“一”。

先天太极是“由一归零”、由太极态返无极态的逆修过程,“炼中和之气神藏而静”,这是“故常无欲,以观其妙”;而后天太极则是“由一而二”的顺修过程,是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而八卦。。。。。。

是由太极态炼无穷极态的顺发过程,是用中和之气神发而动,这是“故常有欲,以观其檄”。

  不知能否这样说,太极就是一个球,而“妙”就是球心,而“檄”则是球面。球心之“妙”在于可以无穷小,以至于无;而球面之“檄”则在于可以无穷大,以至于无限。面对太极这同一个球,你的视角就决定了你的境界。我们将当下的宇宙进行定格,这就是一个太极。先天太极的视角让我们去回朔我们的宇宙如何由一个极小的空间里爆发出极大的能量。而后天太极则更多地是去展望,我们的宇宙将将如何继续膨胀下去。

  “妙”、“檄”本为一体,然而却因视角不同,出发点各异,而衍生出是非曲直之别。《道德经》上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明显地,天之道与人之道是针锋相对的。所以,在这一个层次的道便不能圆融了。有了天之道、人之道之别的“道”便不是真正的道。有了“妙”、“檄”之别的太极显然也较之鸿濛一气的无极要低了一个层次了。然而,现实只要存在,便不可能没有分别。或者说,只要有存在,就只能是太极态。

存在必有阴阳,这一点一定亘古不变的。而所谓的无极态,在我看来,只是不给“阴”与“阳”强制、呆板地定义一个向量而已。也即不把自己的立场做为立场。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位”,就是位次,就是所“止”,就是所“立”。“无所位而生其本、无所本而生其位”,即所“立”、即所“止”、即所“位”。有所“立”,则“立”其“有”,其“有”必有其“位”,何谓“有”?用现代术语,就是“存在”。

与“有”相对的就是“无”,“有”有其“位”,“无”有其“位”吗?“不患,无位;患,所以立”,“患”,以“不患”的“无位”而“立”,“立”在古代是和“位”相通的,“患,所以立”,“患,所以位”也。老子说“人之大患,患其有身”,其实,凡其“有”,必有其“患”。 

 “莫己知求”,不以自己“所知”来选择。“为可知也”,“为”,就;“可”,能。“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不患”,不以自己“所知”来选择,就是“能知”,就是存在之“思”在天地人境界当下大易流行、生生不息。回过头来,我们看“天之道”与“人之道”。事实上,我们应该认识到,这里的分野,归根到底还是“人之道”。“天之道”只不过是“非人之道”。而“有余”与“不足”都是由“人之患”产生的。放弃人的立场,这里依旧是一个阴极与阳极的问题,不过是一个顺逆向背的问题。放弃你的立场,你就是一个旁观者,就能做到“外其身而身存”。

  太极拳音乐大全        

先天太极强调的是一个整体,所以,它不强调外部的存在。它对存在的对立面是零容忍的。当一对矛盾体存在时,它不是强调矛盾的两端,而是强调介于矛盾两端之间的中心点。而这个中心点,就是零点。这个中心点,就是圆之心,就是先天太极强调的“不离中土”。所以,先天太极十三式,看上去是有所分别的:圆、上下、进退、开合、出入、领落、迎抵。实质上是没有分别的,这十三式是可增可减的。简约之,说它是一式也行:就是一个圆而已;繁复之,说它是百式、千式乃至万式也行:高下、伏仰、推拉。。。。。。可以无穷无尽。

先天太极的修习,无非就是要把自己这个太极的圆画好。由于人的存在是已然的事实,不同的人做为一个个体能量自然有大有小。但在修习太极,把圆画好这个问题上却是无差异的。区别仅仅在于由于先天条件的制约,画出来的圆应该有大、有小。所幸的是,先天太极比的是圆,而不是大小。只要你画得圆了,你这个太极也就圆满了。有了圆即太极,你就有了“有之以为利”的“有”。这个“有”可了不得。孔老夫子说这个“有”可以弥轮天地,如是者,“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

其中,太极拳当然就属“以动者尚其变”一类。如何尚其变呢?显然,先天太极拳也并不仅是形而上的东西,如果你说你是形而上的,不是形而下的,这就有分别了,这就不是圆了。本人炼功日短,谈不上有任何体会,只能臆测一番了:在与人推手的过程中,先天太极拳的这个圆是会因应着发生变化的。但变化的不是结构,而是大小上的伸缩而已。窃以为,在与对手接触时,对手定然施加了外力。这个外力作用的结果,不会破坏这个圆心,而仅仅可能是将这个圆的半径拉长了而已。有了圆这一个形的保障,也仅仅是先天太极的一个基础。

而这个圆是有形之圆,是形体之圆。先天太极修习的目标,应该就是“无之以为用”的过程。这里的无之,则是无形(体)之圆,通常称之为意圆,是可变化之圆。其变化就摆脱了外在体格的局限,体现为即可小到极小为“妙”,又可大到极大为“檄”的意念之圆。“先天太极十三式以炼体积气蓄能为主,修性复命返回先天。其练法是四梢归于丹田的逆炼对待之术,五行相克,劲的性质是向心力”。真正上层功力的高下相较就体现在这一阶段了。

这一阶段的修炼,我们就可以看出修习太极拳,先天条件为何并不是重要的了。简而言之,先天太极将《道德经》中“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修得完整。这一有一无相合,则近于道矣。有之,就是有形之圆;无之,就是无形之圆,这里的无形是非圆非点,非妙非檄的意思。

这显然不仅是一个量的变化,而必然有质的升华。

评论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行业信息网的观点或立场。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登录 注册
中国行业信息网助您随时随地把握商机